小儿顽固眼疮 中医六经辨证入手 难题迎刃而解
治疗眼疮,说难也难,说易也易,患者用过抗生素和手术都无效,经诊断从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入手,“有是证用是方”,难题迎刃而解。
有一个两岁小女孩,数月来双侧眼睑生出脓疮,每一只眼睑长出三到四个脓疮,可以想象几乎连眨眼都痛,孩子哭闹不已。经西医眼科用抗生素治疗不效,以手术切开放脓,切完左眼皮切右眼皮,放完了脓又再灌脓,反复不愈,小女孩这样治疗太受罪了,父母更担心一个女孩子眼皮割来割去的,将来长大了怎么见人呢?经亲戚介绍,带孩子来找中医治疗。
既然抗生素和手术都处理不好,那就要另辟蹊径了。我观察小女孩,在妈妈怀抱里不停地扭来扭去,躁动不安。看她的舌像脉像,有里热之证。想起经方大师胡希恕谈到:“心气不定”也有用“泻心汤”的机会。心气不定就是指心烦心悸,精神不安。“泻心汤”由大黄、黄连、黄芩三味药组成,善泻火,清里热,古人认为“心主火”,故称“泻心汤”,不仅治疗热结于心下,也治上焦有热的眼睛肿痛、牙痛、口疮,查病孩舌脉及大小二便之规律,此属里热上犯,火邪炽盛而致目赤生疮。立遵胡师之训,治以清泻里热,处“泻心汤”加味,方剂组成: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黄芪、桔梗、夏枯草、谷精草、生麦芽、粟米芯、水牛角丝。方中“泻心汤”三味药之外,黄芪治痈疽含脓不破或溃后久不愈,桔梗排脓,夏枯草、谷精草散瘰疬明目,水牛角丝是犀角的代用品,取其凉血解毒之效。服三剂后,患儿疼痛哭闹之状大有改善,胃口转好,舌红,苔白,仍见饮邪上犯,病证向太阳经转归,我心颇喜,皆因证由里实转向表证,是为正治,方向对头。升清降浊,《金匮要略》“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 甘汤主之”。太阳经饮邪之证与“苓桂术甘”方证相应,故二诊予此方加黄芪、绞股蓝、独脚金、夏枯草、谷精草、生麦芽,五剂。独脚金又名孩儿草,昔日家常药,治小儿肝火盛每效。绞股蓝药食同源,调节中枢神经。服药五剂后,眼睑红肿明显消褪,诸症大减。三诊以第二诊原方加连翘一味,加强消痈作用,连进10剂。四诊时,眼疮已去十之八九,仍以前方再进10剂,结果痊愈。
两个月之后,父母带女孩再来诊,眼睛灵动有神,活泼可爱,父母甚喜,唯诉眼疮愈处皮肤稍硬,欲求十全十美。此时处以“栝蒌桂枝汤”加黄芪、桔梗、生牡蛎,10剂。“栝蒌桂枝汤”原本所治,为太阳经表虚证又见拘急痉挛,属痉病中之萎痉。我取其桂枝汤解外,栝蒌根甘寒润燥,为强壮性滋润解热药,全方解肌舒筋,修复软组织。这张方的使用,看似“剑走偏锋”,却有奇效,10剂服完遂完满收工,再无复发。
本案中,三条经方犹如连珠三发,每发必中,泻心汤、苓桂 甘汤、栝蒌桂枝汤、表面上看,与眼睑生疮化脓扯不上甚么关系。
第一条“泻心汤”,本来是治吐血、流鼻血,但是只要我们理解到邪热结于心下,火邪阻塞气机升降要道,使用本方泄热,就可以治心烦、治大便干、眼痛。这是正治之法。不同的病,用同一条方治疗,叫“异病同治”。
第二条“苓桂术甘汤”,治痰饮病的主方,多用于眩晕、冠心病、背部寒冷咳喘,亦治气短有微饮,只要见到有饮邪上犯,尤其是小儿,用此方利而不峻,使邪从小便而去。所以我用来治小儿眼疮,治之得法,亦获良效。这也是“异病同治”。
第三条“栝蒌桂枝汤”,多用于治风湿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缺钙等症。我用来解肌舒筋,修复软组织,也是“异病同治”的道理。
这个病案是以纯中药完全治愈的事实,说明中医经方的科学性。